导读:高考中关于函数考察的知识点都比较综合,本节课分享的是有关函数单调性的综合考题,一共分为5大类题型,由浅入深,帮助同学们彻底搞定这类压轴难题!
一、面对函数综合题型你的状态?
一提到综合性的题,大家的第一反应是:“是不是基础不好就不没办法学了?”
其实不然,只要梳理分类好题型,不管它是难度有多大,对你来说都没有任何难度。是不是很期待?那就让我们试目以待!
众所周知,函数考题一般会结合2-3个性质进行综合考察,那这些综合题有规律可循吗?可以做到1题顶100题的效果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针对函数性质我们一共分为五大题型:
题型一:解抽象不等式单调性问题
题型二:奇偶函数+解抽象不等式单调性问题
题型三:解析式已知+隐单调性问题
题型四:解析式已知+隐偶函数+隐单调性问题
题型五:解析式已知+隐奇函数+隐单调性问题
如果你基础不太好,看到这些分类可能就懵了:这太抽象了,这怎么理解呀?
如果你基础比较好,刷题比较多,相信你马上有一种朦胧的感觉:好像确实是这个规律!
不要紧。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进行剖析,如果你理解透,一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之感!
二、初识函数单调性综合难题
接下来先看几道题,你看到这些题目时是什么状态?
你可能有2种情况:
①、基础不好的同学:我就是遇到这些题完全懵逼,根本不知道啥意思。
②、基础较好的同学:看起来有难度,可能感觉会做一些,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,但是一看解析就懂,而自己做的时候就很吃力,可能会花很长时间,或者思路会走偏导致做不出来。
接下来就由浅入深一一进行分类剖析、梳理总结,让你以后做这些难题思路清晰无比!没有任何难度!
三、函数单调性题型梳理和解题方法
题型一:解抽象不等式单调性问题
关于解抽象不等式单调性的题目时,我们的方法都是已知2个条件,求第3个。而其中最重要的考点是由②③推导①。
什么意思呢?看例题分析:
是不是很简单?我们进行逐步升华,接下来看题型二,它加入了奇偶性的考点,开始看题:
题型二:奇偶函数+解抽象不等式单调性问题
既然此题明确告诉你f(x)为偶函数,肯定就需要用到偶函数的性质:f(x)=f(-x),而偶函数又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:f(x)=f(|x|)。
为什么要告诉大家这个f(x)=f(|x|)非常重要的性质呢?
因为不等式右边式子的定义域已经为正,但左边式子的定义域还不能保证在[0,+∞)上。
解题思路其实也是跟题型一样,第一步:根据偶函数性质,化成满足②③推导①的形式,第二步:根据②③推①解得答案!
例2就留给你自己去思考,如果每一题都需要老师讲,你始终是被动吸收,效果很差,只有当你自己深入思考后,才会深刻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。
前面两个题型就是比较单纯的抽象函数型、解析式型,你只需要由②③推导①即可。
接一下我们再进行拓展讲,这类题型非常具有隐蔽性、迷惑性,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,感觉很复杂、很头疼,不知道如何下手,当你抓住问题实质,以后这类题再也不是问题!
题型三:解析式已知+隐单调性问题
错误思路:很多同学可能第一反应是分类讨论,再代入解析式中进行计算,这样完全没有办法做。
正确思路:其实它是属于隐单调性问题,也就是说题目给你f(x)的解析式,其实质是告诉函数f(x)的单调性,你只需要确定f(x)的单调性即可。
分析步骤:
第3步:两种情况分别讨论时,都是单调递减,那当它们处于临界点的时候也是单调递减吗?
我们可以看到零界点为1,我们分别把1代入进行算,仍然是上式大于下式,所以整个f(x)单调递减。
分析到这里,给你的已知解析式,是不是其实本质就是告诉你f(x)单调性?同学们,这类题型和方法一定给我记住了。
这道题非常经典,同学们一定悟透!
这就是给同学们梳理的题型和方法,不是带领大家做题,而是让你一定抓住题目考察的本质,你就可以真正会做一类题!
这是我们单调性的考察点,还有周期性、类周期性,比如周期性和对称性结合在一起考又是什么样的题型?又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?
如果你全部掌握到位,相信你的数学不可能低于130分!
接下来的例2,这道题同样难度也比较大,它还结合了函数恒成立的考察点,它的模型方法还是跟上面讲的例1,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下。你只有这样学习,数学才会有高分!
包括下面的题型四、题型五,就当给同学们留作业题了。为什么你做题时间不够用?就是因为你上了考场看到题目时,都没有明确的思路,现想现想怎么可能时间够用?
题型四:解析式已知+隐偶函数+隐单调性问题
题型五:解析式已知+隐奇函数+隐单调性问题
这就是你与学霸的区别!他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考题的本质,就知道解题思路和方法,剩下的只时落实演算即可!
总结: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一共分为5大题型,其底层解题逻辑就是知二求一,只要你抓住出题人本质,就可以轻松解决各种难题!
最后,祝大家高考金榜题名,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远比自己琢磨要高得几十倍,甚至上百倍!欢迎大家早日加入肖博老师VIP系统班进行高效学习提分!

原创文章,作者:肖博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bomath.com/video/jiqiao/731.html